郭爱民教授,河南省省级重点一级学科管理学学科带头人。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作的三十多年中,曾任企业管理教研室主任、工业经济系主任、副校长。在教学、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工作中,一直辛勤耕耘,敬业奉献。在担任副校长的十多年里,为学校科研、研究生教育、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如今郭爱民虽已退休,依旧关注着学校的建设、关注着管理学科的发展。他用实际行动,践行着对教师职业的崇敬、对管理学的追求和探索,诠释了一名教师、一名教育人的博大情怀。
郭爱民教授
投身管理——“从事管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,我感到十分荣幸和幸福”
郭爱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。作为一名七七级大学生,他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时,心情非常激动。“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,清晨来到树下读书。”这就是郭爱民大学生活最真实的日常写照。恢复高考、改革开放的特殊时代背景,使得他们那一代大学生,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——献身“四个现代化”、建设伟大祖国。
郭爱民读大学时,学的是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。毕业之后,正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新时期,他对专业有了新的思考——“工程技术当然很重要,但经济、管理也很重要。我们建设‘四个现代化’,不仅需要技术人才,更需要经管人才。”
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自己的专业追求。抱着这份专业理想,郭爱民硕士期间转向管理系统工程专业的学习,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;博士专业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习,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。“管理学研究组织和组织中的人,正确设定目标,有效实现目标,这就是管理学的专业价值。与管理学结缘,从事管理学的教学、科研和管理工作,我感到十分荣幸和幸福。”郭爱民如是说。
在改革开放初期,郭爱民就通过选拔考试,获得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资格。1992年,他正式启程赴英国开始了留学经历。“这对我的专业研究及教学科研有很大的帮助”,郭爱民说。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期间,他把国际技术转让中的管理学作为研究方向,主要研究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技术合作的案例和方法,并发表了研究论文《英国—中国企业国际技术转让决策模型研究》及《国际知识转移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案例研究》。
郭爱民参加学术会议
“当时我研究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合作问题,就是为了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。”为此,郭爱民实地调研了三个案例:第一个案例是河南焦作孟州的中原内燃机配件厂,如何通过技术引进,成为行业领导者;第二个案例是商丘冰熊制冷设备公司,引进意大利技术,实现创新发展;第三个案例是深圳康佳电子公司,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,实现战略性发展。
谈及这段经历,郭爱民感慨颇深:“可以说收获很大,不仅帮助了相关企业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提高竞争力、更好地实现国际化,还让我学习了新思想新理念,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也得到了实际提升。”回国后,郭爱民把所学所思所得应用到工作中,丰富和发展了他的教学科研实践。
郭爱民对管理学有着执着的追求,潜心研究管理学的前沿课题,深入实践学习和总结管理学的创新成果,并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,不断深化对管理学的研究和探索。
落墨教学——“要给学生一杯水,但不能给一杯白开水”
郭爱民常说:“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也。但这并不容易,要给学生一杯水,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,而且也不能给学生一杯白开水,而要让这杯水尽量有丰富的矿物质、有让人喜欢的味道。”
郭爱民的求学、研究和留学经历,为他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,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,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化、国际化视野,让这杯水有了更多的“矿物质”和“好味道”。
郭爱民还注重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“水”。在给本科生授课时,郭爱民更多时候是启发专业兴趣、构建知识框架,将本科生引进专业学习的大门,用郭爱民的话说,就是让学生“品尝水的滋味、感悟水的力量”。而对研究生,郭爱民则是把他们当成是教研室的同事,着重培养科学研究能力,通过经常性的交流、学习和参与实际研究工作,让学生“分析水的成分,用水去解专业知识的渴求、去塑造专业‘河道’”。
作为教师,郭爱民表示,自己很幸运能走上从教的岗位,和学生一起成长。后来,郭爱民担任系主任、副校长,要处理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,但他总是尽量规划好时间,从没有停止过一线教学工作,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,讲授管理学理论前沿、实践创新的内容,努力给学生一杯“更好的水”。
作为教学管理者,郭爱民还致力于通过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他担任工业经济系主任时,主持制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和研究生培养计划,着眼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,注重开阔视野、交流合作、国际化能力的培养。
郭爱民主编的《管理学》教材
随着学校合并组建更名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,学校在本科生培养等各方面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工作,提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,这是符合河南省高等教育实际、符合学校实际的一项重要举措。郭爱民说:“河南省优质教育资源匮乏,优秀的河南考生希望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。我校的高考录取分数多年以来一直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,生源质量好,学生和家长期望高。本科教育阶段是从高中学习向大学学习的转换阶段,是成才的一个关键阶段。我们必须本着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发展理念,着力加强教育教学,提高教学质量,致力于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示范学校。”
学校一流本科教育实施效果非常突出,本科教育质量显著提高,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,学校的整体工作有了大幅提升。谈及此,郭爱民说:“我很幸运能在一所大学创建的初期加入教师队伍,很幸运能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,见证学校的发展,和学校共同成长。”
赤子情怀——“为河南学子蹚一条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新路”
2014年,郭爱民主持完成了河南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《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》,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。在这个项目里,蘸满了一名教育人的赤子深情。
该研究认为,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、教育大省,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。而河南的优秀考生,多数选择到省外的大学就读,毕业后回河南工作的比例并不大。河南省高等教育最大的短板,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。
“好的大学少,好的专业少,人才培养质量迫切需要提高。怎样解决这个问题?”郭爱民分析道,“社会的期待是国家多支持河南,多办一些高水平大学,优秀的省外大学扩大在河南招生的名额,等等。这些呼吁和期待,我们都特别能理解,也都特别赞同。但我们不能光靠‘外援’,我们也要思考怎样从自己的工作做起,怎样探索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新路,还有没有别的方式,解决这些问题?”
郭爱民的这几句话,讲的就是当时确立这个教改项目的大背景。
增加优质教育资源,可以通过两种途径,外延的和内涵的。多办一些高水平大学,属于外延途径。在现有大学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,属于内涵途径。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,引进优质教育资源,发挥平台和载体作用,也为河南学子蹚一条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新路。通过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,引进国外高校优秀的课程、教材、教师,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,给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,都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。通过课程互认、学分互认,打开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大门,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。开展合作研究、社会服务,可以促进师资水平提高,多出研究成果。这些探索和尝试,都是该教改项目的主要内容。
郭爱民(左二)在学校外事交流活动中
这些研究在实践中落地开花,并结出了可喜的成果:一是吸引优质的教育资源,加强了本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培育和建设,改善了我省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。二是在河南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中,关于人才培养模式、学分互认、课程国际化、师资培养国际化等方面,进行了有益的探索,对加快推动河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制定,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三是在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、河南工业大学的对外合作交流实践案例的探索和分析中,切实解决在实践环节出现的课程对接、人才培养模式确认的具体问题,为我省高校开展对外合作办学与交流提供了实践依据。
谈及这项教改项目,郭爱民动情地说,“如果说这项探索对河南学子的教育,有那么哪怕一丁点儿的帮助,这份付出也就值了。”
走上这条路,风雨又兼程。如今的郭爱民,已走下三尺讲台,也离开了管理岗位,但他为学校发展作出的探索和贡献,已经作为学校教学科研、学科建设的成果和积淀,记入了学校发展历程。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,郭爱民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,“能用几十年的光阴,见证学校的发展,并看着她一步步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,我感到很幸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