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13日,《河南日报》理论版刊发校党委书记、校长司林胜署名文章:打造高质量人才发展新生态。文章就新时代如何让人才引得来、育得出、留得住、用得好,从聚焦产才融合、发挥政策导向、专注环境营造三个方面,阐述了怎样营造尊重创新的大环境和“小气候”,打造高质量人才发展新生态。全文如下:
打造高质量人才发展新生态
近年来,全省积极探索精准高效引才模式,主动拓宽省内省外渠道,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引进专项行动,展示了河南良好形象,擦亮了招才引智品牌。新时代,如何让人才引得来、育得出、留得住、用得好,亟待营造尊重创新的大环境和“小气候”,打造高质量人才发展新生态。
聚焦产才融合
产业是人才之基,人才是产业之魂。人才引进,归根结底是产业形态需求决定人才类别需求。
面向“产业需求”靶向引才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经济主战场、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领域,聚焦全省重点和优势产业体系,瞄准“7+28+N”产业链群,要高位嫁接优势主导产业、抢滩占先高成长产业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,根据不同产业链发展特点对人才的独特需求,探索实行“链上”人才专项支持,定向延揽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领军人才,促进产业链、创新链、创业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,形成产业集聚人才、人才支撑产业的良性循环,实现人才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耦合效应和双向成就。
构筑“产业平台”集才聚才。充分发挥平台引才聚才功能,围绕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、国家超算郑州中心、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、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、嵩山实验室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,面向全球招引高层次人才。支持省内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,投资、并购研发型公司和高端孵化基地,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业共建研究中心、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,联合开展前沿科技攻关。积极发挥产业园区产才融合发展的主阵地作用,不断增强各类园区引才聚才能力,推动园区由单一功能的生产型园区向人才引领的创新型园区转变。
绘制“产业人才地图”精准寻才。加快建立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结构优化互动信息平台,围绕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图谱,绘制“人才地图”,构建数字化立体人才平台,有效链接供需两端,解决人才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。强化产业人才统计分析和预测,建立重点产业、重点企业人才状况分析,对人才需求、技术需求进行动态收集和分析研判,制定并及时更新全省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目录。
发挥政策导向
完善全面灵活的人才政策体系,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,是着力破解人才发展瓶颈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、助力人才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。
创新政策链式育才。积极推动人才政策优化升级,把人才政策优化与区域发展战略、产业布局、项目引进相结合,着力构建定位清晰、层次分明、相互衔接、覆盖不同领域和人才发展各阶段的精准化人才培育政策体系。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,突出“高精尖缺”导向,瞄准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,研究制定育才用才中长期规划和激励约束措施;拓宽科技人才多元化职业晋升渠道,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放权赋能,完善容错机制,健全人才评价体系。
支持企业主体育才。大力实施“人才强企工程”,发挥企业育人留才载体作用,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研究。在人才政策拟定、落实、优化闭环运转中,充分尊重企业意见建议、回应企业发展需求,引导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全链条人才培育使用留用机制。
深化校企协同育才。充分发挥高校主力军作用,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技术学院和人才培训基地,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。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,打造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体系。大力发展校友经济、院士经济、教授经济,探索“城市+高校+校友”人才链接新模式。深化技能河南建设,积极推动产业界技术环境与适配院校对接,探索建设一批高质量工程师大学(学院),将学历和技能教育一体化,规模化培育高技能人才队伍。
专注环境营造
构筑拴心留人的服务“软环境”,是集聚人才的“硬支撑”,也是厚植人才发展土壤的治本之策。
“链条化”构建人才服务体系。打通人才服务堵点,推动人才服务从“便捷式”向“增值式”迭代升级。要聚焦共管链,纵深整合服务事项,围绕人才所需所盼,打通全周期人才服务链条。要聚焦支撑链,全域拓宽服务渠道,升级强化人才办事数智赋能,有机串通线上线下服务,实现人才办事流程最大程度精简,人才关心诉求最高效率处理,构建服务供给的全流程体系。要聚焦责任链,闭环管理服务清单,创新服务事项督办机制,形成“全流程、闭环式、数字化”闭环管理服务体系。
“专属化”构筑人才服务矩阵。强化定制服务留才。围绕人才发展需求,供给人才创新创业全要素,推进定制化服务,大力推行包含落户安居、社会保障、教育医疗等专属定制服务,为人才量体裁衣打造个性化服务产品。致力于打造便利化宜居生态圈,多措并举让人才留得安心、住得舒心。
“品质化”打造人才服务高地。要致力于升级人才服务品质,打造人才服务品牌。以最高礼遇提升人才的尊荣感。发挥党委、政府“一把手”示范引领作用,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活动,通过各种渠道传递敬才诚意,形成礼遇人才、服务人才的“大环境”。以最优资源提升人才的获得感。用人单位实现各种优质资源向人才倾斜,着力营造最优人才“小气候”,努力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。